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赵绅光
“来啦来啦!”近日,定州市子位镇寺底村互助幸福院里,暖阳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刚放下工具包,便被老人们笑着围住。这支平均年龄60岁的队伍,又带着剪刀、推子,为村里的老伙计们上门剪发了。
椅子一摆、围布一裹,“临时理发室”就地开张。队员们动作娴熟,耐心询问每位老人的需求。有人从孙女淘汰的粉色旧书包里掏出工具,小心梳理着花白的头发,剪刀“咔嚓”声中,凌乱的发丝落下,老人的发型渐渐整齐利落。
义剪现场。李宏鹏 摄
谁能想到,这支平均年龄60岁的志愿服务队,已经穿梭了整整60个村庄及7所敬老院,累计服务超万人次。
是什么让这些大爷大妈干劲十足?答案就藏在他们的行动里。
67岁的李欣是服务队的创始人,她发现身边不少老人因身体不便,连像样的理发都成难题,便在2024年春天拉上6名同伴,开始为乡亲们免费义剪。
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如今覆盖西城乡、邢邑镇等周边几十个村庄,一年不到,40余名志愿者加入,其中78岁的李银雪直言:“别看我岁数大,手艺没得挑!帮人越多,越觉得自己年轻。”一句话,道出了队员们以互助为乐的心声。
剪发后,志愿者给老人送上新蒸的包子。李宏鹏 摄
为让服务更贴心,队伍创新推出“1+N”模式:每月固定“爱心赶集日”,志愿者在村广场、敬老院支起“理发摊”,老人们排队等候,剪刀声、说笑声成了乡村热闹的背景音;针对卧床、残疾等特殊老人,他们化身“移动理发站”,揣着工具包穿梭田间院落,石凳当“理发椅”、屋檐作“遮阳棚”,哪怕只有一位老人需要,也会专程跑一趟。
暖心服务还延伸出“爱心一日捐”微公益:队员每天自愿捐1元,凑钱为老人购置剪发时用的毛巾、纸巾等实用物品。没想到,这一小小善举引发连锁反应。不少爱心厂家和爱心人士主动加入捐赠行列,将自家生产的小物品免费捐赠给暖阳志愿服务队,形成“爱心接力链”,至今已惠及上千名老人。
每逢端午、重阳和中秋等传统佳节,暖阳志愿服务队便化身“节日炊事班”。他们自购食材、自搭灶台,在互助幸福院摆开“孝老饺子宴”。今年5月份,团队单日包出5400余个饺子,创下自己的“最暖纪录”。
如今,这支“银发力量”还与五老协会形成合力,共同助力基层治理。五老成员为服务队出谋划策,还跟着志愿者走村入户。农闲时一起宣讲养老政策,邻里有摩擦时上门调解,志愿者再跟着去给老人剪剪头发、聊聊天,让矛盾在温情中化解。
“他们图啥?不就图个大家都好嘛!”村民的淳朴评价,道破了这场双向奔赴的温暖——志愿服务不再是单向付出,而是凝聚起乡村的向心力。
从田间地头的“临时理发室”到热气腾腾的“孝老饺子宴”,从银发志愿者的步履不停到五老协会的智慧赋能,子位镇的实践印证:当善行成为集体选择,当尊老化为文化自觉,乡村振兴便有了最深厚的土壤,那阵阵“咔嚓”的剪刀声,正是志愿精神在乡土间奏响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