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赵绅光 通讯员 王舟)近日,在定州市一片被玉米地环抱的汉代遗址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组的队员们正顶着烈日紧张作业:无人机低空盘旋,精准捕捉遗址全貌;RTK测量仪的显示屏上,经纬度坐标不断跳动,误差控制在厘米级。这支普查工作小队正以科技为笔,为定州的历史文化遗产编织一张严密的“数字保护网”。
文物普查现场。通讯员 王舟 摄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定州市快速响应,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双组长制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组建专班负责资料汇总、数据处理、审核上报、信息报送等。同时制定《定州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节点与分工,抽调12名骨干组成3个普查工作组,通过“老带新”“传帮带”及全省培训实现全员持证上岗,筑牢人才保障。
“过去普查靠双腿跑遍乡镇,现在无人机几分钟就能完成传统团队小半天的测绘。”普查工作组负责人高云波擦拭着额头的汗水,指着正在作业的无人机感慨道。普查中,队员们用无人机航拍、手持终端、RTK测量仪等现代技术设备,精确打点绘制文物本体及保护范围,记录经纬度等关键信息,确保数据准确完整。
文物普查数据上传。通讯员 王舟 摄
为提升普查效能,工作组充分查阅地方史志、古籍文献,结合定州作为中山古国故地、宋辽边境重镇的历史背景,聚焦中山国文化遗址、宋辽边境遗存两大核心方向,对老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等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同时开展“文物普查进乡村”活动,通过挂条幅、发传单、办讲座普及文保知识,鼓励群众提供线索。
截至目前,定州市已完成273处“三普”文物复核,涵盖古建筑、古遗址、近现代史迹等类别,并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90处。
文物普查现场。通讯员 王舟 摄
普查不是终点,而是保护与利用的新起点。在定州市文保所的数据中心,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档案正在云端构建。“每处文物都有‘电子身份证’,名称、经纬度、年代、保存状况等信息一目了然。”技术人员李路遥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库说。
下一步,定州市将持续深化地域特色普查,加快数据整合与成果转化,探索“文物+文旅”融合路径,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为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贡献定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