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跃升 向美而行
——定州市“十四五”城市建管工作综述

“十四五”以来,定州市持续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记者 白永民 摄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街角的“口袋公园”里满是欢声笑语;纵横交错的道路开阔畅通,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夜幕下的古城街区华灯璀璨,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这些可感可触的场景,共同书写出定州“十四五”城市建管的温暖答卷。
“十四五”以来,定州市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下足绣花功夫,深耕城市建管,城市框架持续拉大、功能不断完善、颜值气质双升,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质的飞跃。
交通先行,拉开城市发展大框架
定州交通便利,建陆港、近空港、联海港,境内高速高铁国道省道纵横交错,处于京津冀一小时都市圈。
“十四五”以来,定州市全面加快交通路网建设步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城市大交通助推现代化高品质中等城市建设。
总投资9.8亿元、全长27.8公里的国道337定州绕城改线段项目,宛若一条蜿蜒的玉带横亘在城区东北部,成为定州市新的北外环,直接拉动城市框架向东北延伸,为城市扩容提质按下“快进键”。
畅通城市骨干路网。国道107、国道515定州段加速推进南外环建设,与国道337北外环构建起城市“二环线”雏形;定安路、定无路、定深路改造升级,县域干线互联互通;安喜大街、迎宾大道西延、兴定路东延等11条城市道路全线贯通;胜利大街北延、明月街南延等4条“断头路”彻底打通,一朝变通途。
优化农村道路结构。新改建“四好农村路”300公里,高标准打造“安承线”省级示范路,建成清留路、黄家营旅游环线,让城乡路网“毛细血管”全面畅通,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2013公里,路网密度达156.9公里/百平方公里,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城市更新,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定州市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双提升,擦亮叫响“定州行、定如意”城市品牌,加快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小区改造提升后,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我们在老年活动中心唱唱歌、健健身,生活过得特别舒心!”说起中兴丽苑小区的巨大变化,居民王大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老旧小区改造成效显著。改造提升老旧小区70个,涉及220栋,建筑面积77.93万平方米,惠及2.45万余人。截至目前,全市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全部完成改造。
人居环境大幅提升。高标准建成众春园、丝路友谊园、燕赵风尚园等大型公园,打造刘禹锡园、民生园等61座“口袋公园”,创建清风街精品街道,设置104个共享绿地点位,建成区绿化面积达1896.47公顷,绿地率41.02%、绿化覆盖率45.68%。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积极推进城市道路改造、排水设施建设,完成自来佛街、学院路、迎宾路、水源街、北门街等重点道路建设改造,新增排水管网72.34公里,改造升级背街小巷691条,硬化农村小街巷3300多条,新改建公厕192座,让群众生活更便利、更舒心。
精细管理,擦亮文明城市新名片
“十四五”以来,定州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管理城市”向“经营城市”转变,把精细管理贯穿于城市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坚持在细节上下功夫、于细微处见精神,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温度”。
晨曦初露,中山路上,一台台洒水车缓缓驶过,细密的水珠均匀地洒向地面,环卫工人挥动着扫帚进行清洁,所经之处洁净如新……
城市环卫精细化。建立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上线“定州随手拍”APP,打造“智慧便民”垃圾分类投放点,成功入选全国县级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现在,城区164条主次干道、204条小街巷实现机械化清扫率100%,“水洗机扫”覆盖率100%,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城市秩序规范化。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规范店外经营和流动摊点,建成便民市场9个;规范停车秩序,统一施划、补划机动车停车位和非机动车停车位17247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端口6.28万个。
城市服务品质化。新建万达广场、国贸大厦等城市综合体,建成大型商超7家,酒店民宿95家,新增餐饮单位433家,餐饮住宿网点遍布商圈和社区,满足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建成市文体中心,新增城市书吧、书香盒子13个,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新建、改建路灯1600余基,城市主次干道亮灯率99%以上,“雪亮工程”覆盖城乡。
奋楫笃行谋发展,步履铿锵向未来。如今的定州,正以文明为笔、民生为墨,奋力谱写现代化高品质中等城市建设崭新篇章!(记者 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