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赵绅光 通讯员 王小敏
金秋时节,在定州市号头庄回族乡的富硒谷米种植园里,微风拂过,谷浪翻滚间尽显丰收气象。
“小米之乡”号头庄回族乡。李帅 摄
“去年谷子亩产达到900斤,今年管理更精细,产量有望再上一层。”定州市泽慧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景业凯穿梭田间查看着谷穗的成熟度。而这样的景象,在几年前还只是他心中的美好期盼。
号头庄回族乡素有“小米之乡”的美誉,谷米加工是其优势产业。然而,由于缺乏良种良技,产业深陷“传统困境”:种植端,品种老化、种植技术落后导致产量不稳定,规模缩减;供应链端,本地谷米原料产量有限,辖区内加工企业不得不从外地大量采购原料,不仅增加了运输、仓储成本,更让产业发展“卡”在原料环节,难以形成完整产业链。
产业发展的“瓶颈”,成了乡党委政府心中的“急事”。
为打破僵局,2023年初,该乡组织人员赴张家口农科院“寻医问药”。经过多轮对接、品种试种论证,最终成功引进“张杂谷16号”品种,试种夏谷460余亩,为产业提质埋下“希望的种子”。
品种有了,技术怎么跟上?乡党委政府以吕家庄村、圣佛头村为首批试点,组织合作社、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并邀请省、市农业专家驻点指导,手把手传授科学种植方法。在此基础上,泽慧合作社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建立深度合作,构建起“专家驻点+田间课堂+全程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试种便喜获丰收,亩产达到了900斤,亩产值约2300元,相比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亩增收约900元。
2024年,号头庄的小米迎来了“身份升级”。经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检测,当地种植的小米达到了富硒农产品标准。同年12月,泽慧合作社种植的谷米顺利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荣获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为“号头庄小米”贴上了高品质标签。
走进泽慧合作社的现代化加工厂,谷子经过清理、碾米、色选等多道精细工序,变身包装精美的礼盒,从田间地头走向消费市场。展厅内,小米锅巴、小米醋、小米酒等6大类20余种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其中,融合开元寺塔、贡院等“定州八景”文化元素的文创小米礼盒,将地方文化与特色农产品深度绑定,凭借独特的设计和优质的品质,在京津冀市场广受青睐,成为当地谷米产业的“明星产品”。
900亩核心谷米种植区。刘子祎 摄
如今,号头庄回族乡已构建起“合作社+农户+加工企业”的紧密联动模式:泽慧、鑫平2家重点合作社牵头,带动900亩核心谷米种植区发展,辐射全乡13家小米加工厂完成技术改造,推动“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闭环形成。乡政府还申请了20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支持吕家庄村有机谷米项目。
销售端,更是多点发力拓展市场。大力发展直播电商,依托乡级“一乡一播”直播中心,配套打造助农直播点位,将小米、锅巴等特色农产品上架“号头庄回族乡优选”平台橱窗,通过主播带货让农产品“走出去”。搭建线下展销平台,今年4月,号头庄回族乡特色产品展销中心正式开业,并与邮政公司等物流企业加强对接合作,通过“电商+物流+企业”三位一体模式,打通特色农产品流通堵点,让“号头庄小米”既能“卖得好”,也能“运得快”。
展望未来,该乡将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扩大种植规模,申报地理标志产品,真正将谷米产业打造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