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定州缂丝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脱颖而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定州缂丝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更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新完美融合的典范。近日,笔者深入探访定州缂丝的发源地——思本堂王氏缂丝工坊,探寻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故事及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实践。
千年缂丝:历史沉淀下的艺术精华缂丝技艺起源于河北定州,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工艺复杂且独特,被誉为“织中之圣”。早在汉代,定州地区便已有缂丝的雏形;到了宋代,定州缂丝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皇家御用的顶级丝织品。宋代皇帝宋徽宗曾为定州缂丝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这不仅是对缂丝工艺的高度评价,也道出了其艺术价值的珍贵。
缂丝的核心工艺是“通经断纬”,即用素色生蚕丝作经线,彩色熟蚕丝作纬线,逐色缂织,形成独特的雕刻效果。缂丝的制作不仅复杂,且为目前唯一无法被机器取代的丝织工艺,共16道工序全部依赖于匠人手工操作。高密度的线程和复杂的变色工艺,使得缂丝作品的制作过程极为耗时,一件作品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因此缂丝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被视为奢华的艺术品。
匠心传承:王氏家族的百年坚守
定州王氏家族与缂丝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北宋时期,缂丝名家沈子蕃是定州人,其传世作品至今仍被故宫博物院收藏,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珍品。
南宋时期,由于宋金之战,定州缂丝艺人沈子蕃与其得意弟子王良逃离定州,至江苏吴郡(苏州)沈思桥,开始在南方传播缂丝技艺。从此,缂丝技艺在南方生根发芽,沈子蕃延续了缂丝的发展,成为苏州缂丝业的开创者。
不久后,沈子蕃的徒弟王良召集中山府(定州)的缂丝艺人回到定州,继续推动缂丝技艺在北方的发展,形成了“北有定州,南有松江”的发展格局。
思本堂创立于1796年(清乾隆六十年),是定州王氏家族缂丝技艺传承的老堂号。清乾隆年间,定州缂丝艺人王志春被选入宫廷,专门为皇室织造龙袍和霞帔等御用品。王志春去世后,其后代王新亭继承了家族的缂丝技艺,成为慈禧太后的御用缂丝匠师。王新亭的侄女王思兰自幼便对缂丝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也成了缂丝技艺的杰出代表。清朝灭亡后,王思兰选择回到故乡定州,并将自己精心制作的四副缂丝作品制成团扇,赠予家族的四位同族弟弟,象征着缂丝技艺的家族传承。
王鹏巍,1968年生于河北定州,是定州王氏缂丝世家第七代传承人。王鹏巍不仅继承了家族的精湛技艺,更致力于将这门古老技艺推向世界。
近年来,王鹏巍的作品先后在德国、英国、美国等国际展览中亮相,推动了缂丝艺术走向世界,赢得了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她的作品不仅被国内多家一级博物馆收藏,还多次荣获国内外艺术奖项。她先后十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的采访和缂丝艺术专题片的拍摄,成为当代缂丝艺术的领军人物。她说:“做缂丝就像做人,需要诚实守信、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不断进取。”
创新突破: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为了抢救性保护濒临失传的缂丝技艺,在河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王鹏巍与河北冀中职业学院合作成立定州缂丝大师工作室,并开设了三年制的缂丝大专专业,首创了缂丝工艺高校师徒传承制的先河。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为缂丝技艺的系统化传承奠定了基础,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学习和传承的机会,确保了这门古老技艺的生命力在新时代得以延续。
除此之外,王鹏巍与多所高校合作,开设缂丝工艺课程,编写了《缂丝工艺教程》《缂丝图样绘制教程》等专业教材,出版中华技艺书系《缂丝》一书,为缂丝技艺的保护与推广贡献力量。
王鹏巍深知技艺传承的重要性,她与定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合作,为听障儿童提供学习缂丝技艺的机会,并为她们提供就业岗位。她的“缂丝之魅”公益课堂已成功举办100余场,参与者达上万人次。这一公益行动不仅为残障群体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也让更多人感受到缂丝的魅力。
在保持古法技艺的基础上,王鹏巍积极探索缂丝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她将传统缂丝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缂丝文创产品。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定州缂丝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技艺传承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文化自信与创新的故事。在王鹏巍等传承人的努力下,这门古老技艺正在焕发新的生机。(通讯员 王博)